人物簡介
“每個人的成才都需要正能量,所以我們鼓勵年輕人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養成積極的性格,還要懂得感恩社會。相信回鄉探訪,讓他們親眼看到祖國今日的面貌,能引發他們的思考,而不再偏聽偏信網絡上的信息,最后養成愛國愛港愛鄉的精神。”
【編者按】
古樹未枯,依稀鄉音響于心。移居香港四十年的林萬民先生,對家鄉福清一直心存眷戀。因此,他一邊勤勤懇懇、服務扎鐵行業三十多年;一邊縈懷桑梓、對故鄉的發展關懷備至;如今,在他事業有成之時,家鄉服務也締結碩果。而這份愛國愛鄉愛港的情懷,更隨著青年工作的開展得到了傳承與發揚。
2022年,林萬民先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達了自己對香港回歸25周年的感想:“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還沒有回歸,我剛來時并不那么適應,因為當時行事要看人眼色,社會上一些人階級觀念比較深。香港回歸祖國以后,我感覺身邊多了許多親切感,沒有了寄人籬下的感覺。”
01
把握時機 終成佳業
1987年,林萬民先生開始從事扎鐵工作,6年后他創建了公司,隨后考獲T1和T3同等技術員證書資歷。不過直到香港回歸,事業才開始起步。“可以說,如果沒有回歸這一契機,我的事業不可能發展得如此順利和強勁。為此,我非常感激國家,感恩‘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
林萬民先生受邀至禮賓府進行行業交流
大家也看到,在香港回歸后,香港市民真正當家作主,在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各行各業的機遇也很多,讓大家通過奮斗實現了豐衣足食。”他興奮地說,香港回歸于自己而言是正逢其時,也是絕佳的機遇。
如同順風行舟,一日千里。經過25年的發展,林萬民先生已擁有久記建設有限公司、豐順工程有限公司、金匯工程有限公司、加福投資有限公司等企業,工人從十幾人發展到數百人;歷年來,公司經手工程頗多,亦積攢良好的口碑,獲得一眾客戶的信賴。即使近年“新冠”疫情肆虐,林萬民先生仍可以保存實力。2017年的“聘用最多畢業生之分包商卓越獎”及2021年在僱主嘉許典禮上榮獲“積極支持之分包商卓越獎”,是業界對他的肯定。
林萬民先生出席建造業議會創新獎頒獎典禮留影
事業不斷突破,佳績無需贅述。林萬民先生希望回饋社會,用實際的行動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他認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機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因而與時俱進調整觀念,站在現代年輕人的角度思考,希望能為行業引入人才、培訓年輕力量。
林萬民先生獲建造業議會轄下的建造業訓練委員會委任為鋼筋屈扎科課程顧問組(課顧組)成員
他在創立的久記建設有限公司積極聘用建造學院的扎鐵畢業生,希望以此反饋母校,也希望社會不要浪費人才。“體能上可以慢慢鍛煉,最重要有堅定的意志、不言放棄,努力下去總有出頭天!”這是他常給新人和工友們送上的鼓勵。
林萬民先生榮膺亞洲知識管理學院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與人們傳統的理念中關于扎鐵“臟累差”的認知不同,目前該行業也開始往智能化轉變,電腦制圖一類新技術已在行業滲透。因而林萬民先生著力樹立扎鐵行業的新形象,和政府相關部門合作開設培訓、文憑課程等,希望通過學習,幫助和引領更多有志年輕人進入扎鐵行業。
林萬民先生參加2018年度校友魯班晚宴及杰出校友頒獎典禮,并榮獲“首屆杰出校友”榮譽
“年輕人都很聰明,我們只需要給他們鼓勵,在他們有疑惑時給予引導即可。”他歡迎年輕人加入自己的公司,并表示會給這些剛從建造學院畢業的同事們實踐的機會,或提供專業培訓,好讓他們盡早熟悉崗位,順利完成由學生到職場人士的轉變。
02
鄉情綿綿 僑厝流芳
林萬民先生的家鄉福清,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是一座宜居城市。近年來,當地發展迅速,2021年即在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排名中躍升至第16位,多項經濟指標領跑福州。
林萬民先生參加2018年度杰出校友頒獎典禮并榮獲“首屆杰出校友”,以表彰其出色表現、對業界之積極服務及卓越貢獻
實力強大,不容小覷。同時,當地的城規、醫療、交通皆有出眾之處,因而很多長者選擇在當地頤養天年。因此,談到家鄉的發展,林萬民先生掩飾不住內心的欣喜,他的話語也充滿了自豪。
“以前家鄉的經濟還未發展起來,所以我和其他旅港的同鄉經常籌款,為家鄉捐資捐物、建學建廠、修路修橋,還要做扶貧的工作。現在福清發展得很好,因為美景多,吸引很多人定居于此,我雖忙于工作,回去的次數比一些鄉親少,不過每當聽到他們說,大家捐建的教學樓已經落成,或者過年給長者派發了紅包和禮物,心里也會高興起來。”
林萬民先生勤勤懇懇、服務扎鐵行業三十多年,公司經手工程頗多,亦積攢良好的口碑,獲得一眾客戶的信賴,目前承造扎鐵的項目包括將軍澳籃田隧道、啟德交滙處建造、香港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等,公司2017年榮獲“聘用最多畢業生之分包商卓越獎”、2021年在僱主嘉許典禮上榮獲“積極支持之分包商卓越獎”、2022年榮獲第28屆公德地盤獎(非工務工程-模范分包商)優異獎
林萬民先生對福清有一份雖不高調,卻日久彌堅的深情,無需用過多的行動展現,也許一言一行,就蘊藏絲絲鄉情:“我出生于漁溪鎮僑豐村陳白自然村,雖然家庭成員眾多,不過早年皆移民海外。
但親人們離鄉卻不離心,經常匯款回來支援家鄉建設,修繕祠堂。特別是那座由旅居印尼萬隆的陳白村林氏鄉親林元干先生于百年前修建的僑厝得到很好的保育,自己也能體會到那些僑鄉的深厚感情。”
林萬民先生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圖為其與妻子出席孩子的畢業典禮留影
據資料可知,林氏僑厝傍山而建,與前面兩座古民居連成一體。前兩座為傳統民居,后座即正座為中軸線對稱式的土木結構六扇厝,其建筑風格具有鮮明的中西結合特征。
林萬民先生參加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福建交流團活動留影
林萬民先生對這座家鄉古跡記憶深刻,無論是至今已有214年樹齡、因“魁梧高大的身姿”為福清所罕見的院門外大樟樹;還是僑厝的99間房且屋屋有景,處處精致;抑或這座建筑承載的歷史文化,見證著海外華僑奮斗歷史,都承載了林萬民先生對家鄉的綿綿情誼。
林萬民先生鼎力支持業界善舉,圖為他與建造業議會前主席陳家駒先生一同出席扎鐵商會活動
有了情感的維系,青年工作想必可以更加順利。林萬民先生建議香港的年輕同鄉多回福清走一走、看看家鄉今日的發展,同時還結合不同的培訓工作,既助力他們成長,也把愛國愛港愛鄉的精神傳遞下去。在自己生活多年的香港青衣,他也貫徹著同樣的服務理念,“我見證青衣從一處城郊市鎮發展成人口密集的居住區,生活硬件從無到逐漸完善,既感到高興,也希望居民可以不斷進步,共同營造舒適輕松的生活氛圍。
例如年輕人知道如何回饋社會、參與公益。”無論內地與香港,林萬民先生對青年人都充滿期望,為了讓后輩們健康成長,他如今依舊奉獻不斷:“每個人的成才都需要正能量,所以我們鼓勵年輕人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養成積極的性格,還要懂得感恩社會。
2021年,香港中聯辦副主任(時任)譚鐵牛來到正在建設中的將軍澳海水化淡廠,了解項目建設情況,看望慰問一線工友,圖為林萬民先生現場示范扎鐵
相信回鄉探訪,讓他們親眼看到祖國今日的面貌,能引發他們的思考,而不再偏聽偏信網絡上的信息,最后養成愛國愛港愛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