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明: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日前,港深兩地聯合發布《關于支持前海深港風投創投聯動發展的十八條措施》(以下簡稱“十八條”措施),進一步促進深港風投創投聯動發展,助力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2022年階段性目標中的又一新進展、新成果,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步入新的階段。當前全球化退潮,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盛行。加上三年疫情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同時,美國聯手某些西方國家對中國不遺余力地全方位打壓,甚至推出“芯片法案”等遏制中國發展。在此風高浪急之下,我們絕不能心存幻想、掉以輕心,必須腳踏實地做好自己,殺出一條血路,保證中國的發展安全。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有較為雄厚的現代化產業和新興產業基礎,較好的營商環境,在產業鏈供應鏈上有比較優勢。面對當前國際局勢,打造世界級創新平臺,提升產業集群現代化水平,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粵港澳大灣區肩負重大歷史責任。作為具有“獨特優勢”的香港,在世界級創新平臺和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中的角色地位十分重要。從本質上看,戰略新興產業的集聚是資本集聚運營??纯词澜缛笾麨硡^,無論是紐約、東京還是舊金山灣區,無一不是金融總部大量集聚的全球金融中心。這些金融中心,深刻影響著全球的資本配置,影響著資源分配和產業發展方向,也影響著科技創新及其成果。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服務業占香港GDP超過20%。香港管理資產規模高達35.5萬億港元,約為香港GDP的12倍。香港吸引了全球前100家大銀行中的近七成來設立分支機構。到2020年年底,全港共有161家持牌銀行、17家有限制牌照銀行和12家接受存款公司。此外,還有43家由外資銀行在香港設立的代表辦事處。香港的金融優勢輻射到大灣區,圍繞產業鏈創新鏈部署金融鏈,可以構建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多層次體系,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水平。而且,香港金融業在支持灣區產業集群優化升級的同時,灣區產業集群的發展反過來可為金融業發展提供豐厚土壤,反哺香港金融業的進一步發展。深港兩地發布的“十八條”措施提出,在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內拓展80萬平方米優質產業空間,構建人才、資本、法治以及孵化創業團隊等綜合服務,吸引大型基金、國際資管機構、知名風投創投機構以及私募證券投資機構入駐,打造創新資本跨境流動便利、科創產業帶動能力突出的前海深港國際風投創投集聚區。有學者分析說,這意味著香港的金融機構,資源和經驗,跟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以深圳為代表的創新資源,創新產業實現結合,必將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度產業鏈、創新鏈的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建設,離不開科技創新的發展。香港科研實力比較雄厚,有5所世界100強大學、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3.6萬名研發人員,其中國家兩院院士就有約40人。一些科研人員、大學教授是國際上相關領域前沿性人物。香港積極參與大灣區科技創新,利用產學研平臺,可謂如虎添翼。隨著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要引導更多高校教師、研究人員,關注國家發展所需,探索尖端科技,研發國家發展的短板技術。北部都會區建設是香港參與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的極佳平臺。2019年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北部都會區建設為香港再工業化創造了條件。通過對接國家戰略,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發展高附加值的制造業,一方面令香港高附加值產業融入國內大市場的內循環中,另一方面以香港的國際商業網絡協助大灣區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重塑中。以大格局、高眼界和憂患意識,積極融入大灣區的建設,將進一步凸顯香港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和優勢。而大灣區的壯大,也必然映照著香港更美好的明天,映照著習近平主席七一講話的肯定:香港一定能夠創造更大輝煌,一定能夠同祖國人民一道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光!【本文原創,由GJF發布于深圳市華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網站。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一經發現,追究法律責任?!?/span>